【立足四宮 邁向五宮】
昨晚睡前收到朋友傳來的洋蔥歌(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JtxLs-uyJ0)
是女兒貼給她的母親節禮物,歌詞中娓娓訴出為人子女怯對母親表達的心聲。感動之餘,讓我聯想起占星中宮位的排序。
雖然實際生活中的發展順序不盡依照星盤宮位的排序,好比我們並不是在踏入婚姻(第七宮)後才建立社交圈(第十一宮),如同 Lynn Bell 老師在《家族占星》一書中提到:「星盤是經驗同時也是藍圖之輪,從出生那刻起便啟動所有的宮位,並在我們的生活中持續向外擴展」。對我而言,第二象限中的四宮(對應巨蟹座)和五宮(對應獅子座)有著緊密的關聯性。
第四宮和第五宮分別由月亮及太陽守護,第四宮象徵著來自家族血脈的傳承,也象徵家庭在情感層面的支持模式;五宮是帶有自信展現個人特質的場域,常在展現自我創意或建立戀愛關係時顯現。二者之間的關係有些類似童年時期發展出來的「依附關係」。
兒童心理學家 Mary Ainsworth 提出情感依附有三種主要的型態,在著名的「陌生情境」測試中,她將一歲大的寶寶與母親及陌生人共處一室,過一會兒請母親離開,觀看寶寶和陌生人的互動,歸納出寶寶有以下三種反應:
1.安全依附型(secure attachment)
母親在場時,寶寶敢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;當母親離開時,寶寶會稍微緊張、不安,但仍可和陌生人友善地相處;當母親返回時,寶寶表現得愉悅並尋求肢體上的安慰。
2.抗拒型(resistant attachment)
母親離開後,寶寶會呈現出焦慮、哭鬧等狀態;母親返回後,寶寶產生衝突的表現,寶寶會跑向母親,但是母親要接近他時,卻會跑走,或者對母親拳打腳踢,似乎以行動怪罪母親先前的遺棄。
3.逃避型(avoidant attachment)
母親離開時,寶寶只有少許的痛苦反應;母親回來後,也不會表現得高興,常用「忽略或逃避」的方式來面對周遭事物的變化。
在 Ainsworth 之後更有 Hazan 和 Shaver 二位心理學家依她的理論推演,假設愛情亦是一種依附型式,進一步提出愛情關係中的依附型態。簡單地說,童年時期建立的親子關係傾向安全依附型,成年後的愛情關係也能對伴侶持有正向的看法,有較多的信任、互賴和承諾;感受到關係是愉悅的、友善的、信任和接納的,尤其在焦慮情境中較能給予對方支持;能以建設性的策略處理衝突,較合作地問題解決策略。在愛情關係中的體驗多是正向情緒。
但無論我們和母親之間有著什麼樣的依附關係,我們都從母親那兒得到了生命,來到世界與他人互動,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。假使早年的依附關係不盡如意,我們也可以透過自覺和療癒來破除阻礙關係前進的假象。
生命何等可貴,一如歌詞所言:「謝謝妳,把我生下來,能作為妳的孩子生活著,很幸福」。
註:
1.圖片擷取 YouTube 【96貓 Mother】
2.更多 Mary Ainsworth「依附關係」請於 YouTube 搜尋
Ainsworth and Attachment Part 1
Ainsworth and Attachment Part 2
Ainsworth and Attachment Part 3